手機微信同號:18922813689
寶安: 0755-26465862
地址: 寶安區(qū)前進二路西鄉(xiāng)莊園B座8樓
傳真: 0755-26465862
QQ : 2540981015
微信: 18922813689
郵箱: 2540981015@qq.com
公商注冊號:440301118289313
納稅人識別號: 44030500DK00635
統(tǒng)一社會信用代碼: 91440300MA5DQJ6K3W
開戶許可證 :核準號:J584040163236601

仁義胡同
明朝年間,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。一天,他接到家信,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(fā)生爭吵,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。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,道:“千里捎書只為墻,不禁使我笑斷腸;你仁我義結近鄰,讓出兩尺又何妨。”家人讀后,覺得董篤行有道理,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。而鄰居見董家如此,也有所感悟,同樣效法。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,房子蓋成后,就有了一條胡同,世稱“仁義胡同”。
明朝時,山東濟陽有個名叫董篤行的人在京都做官。這年,老家因蓋房砌墻和鄰人發(fā)生爭執(zhí),互爭一墻地基,均不讓步。他母親便請人給兒子寫了一封信,要他出面說話,為家里爭氣。董篤行收到家書以后,當即給家里老人寫了一封回信。信中寫了這樣一首詩:千里捎書只為墻,不禁使我笑斷腸;你仁我義結近鄰,讓出兩墻又何妨。
董母看了兒子的信后,思忖再三,覺得兒子眼光遠大,講得有道理,便照辦了。鄰人看見了,又聽說了董篤行的那首詩,很是感動,也主動退讓出兩墻地基。于是,兩家重歸于好,互相退讓出的地方成了一條胡同。事情傳開后,人們便把這條胡同稱為"仁義胡同"。
清朝中葉也發(fā)生過一樁與此相類似的事。安徽桐城有張姓、葉姓兩戶毗鄰而居,張姓家有子張英在京都做宰相,葉姓家有個兒子在朝中當侍郎。這年兩家都要起房造屋,為爭地皮發(fā)生糾紛。張老夫人為此給兒子張英寫信,要他干預。張英見識不凡,沒有仗勢壓人,而是約束自己老家退讓。為勸導老母親,他往家里寄了一首詩:千里家書只為墻,再讓三尺又何妨·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
于是,張家立即將院墻退后三尺。葉家見了,也很快把院墻讓后三尺。中間空出的六尺巷道,被當地人稱為"六尺巷",并被傳為佳話,在當時遠近聞名。在生活中,如何處理小事小非,也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和情懷。許多事情就是這樣:爭一爭,行不通;讓一讓,六尺巷。
2017.07.25日,@過午之年,博覽群書 18922813689 。